食用安全丨台北寶林茶室集體食物中毒2死4重症 醫生揭「炒飯症候群」:加熱也無法殺死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4/03/27 17:43

最後更新: 2024/03/28 09:54

分享:

分享:

【台北/寶林茶室/食物中毒/炒粿條/腹痛/腹瀉/腎衰竭/食用安全】「寶林茶室」食安風波目前至少釀2死8人中毒!究竟原因如何? 目前眾說紛紜,但由於個案中的患者不少提到曾進食「炒粿仔條」,有醫生便懷疑是「炒飯症候群」所致,嚴重者可致多重器官衰竭。本港食安中心過去亦曾指,這類型的食物中毒,其毒素即使在食品加熱後亦無法消除。

最新影片:

台灣大學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於Facebook發文指,案中的病患皆提到曾進食「炒粿仔條」,瞬即讓他想起一類型的食物中毒——炒飯症候群 (Fried rice syndrome)。即煮熟米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,就有可能導致一種特殊細菌稱為仙人掌桿菌(Bacillus cereus)的生長,這些細菌會產生一種腸毒素 (cereulide),這種毒素破壞粒腺體能量代謝,如果毒素量大就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。

更可怕的是,這種毒素是熱力無法消除。李建璋指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熱,毒素也耐熱,即使炒過也殺不死,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, 這些孢子萌芽加上毒素就產生症狀,過去亦曾有案例,如2008年有美國女大生,2021年澳洲有位華裔女士,均吃了放了一星期才加熱的炒飯炒麵,導致嚴重反應甚至喪生。

李建璋個人鑑別診斷臆測,粿仔條通常是煮熟狀態放在外面,需要烹調時才用大火拌炒,的確有可能產生炒飯症候群,但最後仍需靠著微生物或毒素檢查證據才能確定。他也提醒,放在室溫過期的米飯澱粉類,即使加熱仍可能導致食物中毒,最好立刻放進冰箱,以免產生炒飯症候群。

「炒飯綜合症」與1細菌有關

食安中心亦曾在facebook解釋指已熟熟的米飯一旦處理不當,很容易受蠟樣芽孢桿菌污染,引致人稱「炒飯綜合症」的食物中毒徵狀。蠟樣芽孢桿菌更是耐熱毒素及孢子的細菌,即使將米飯加熱,這種菌的孢子仍然可以繼續生存,令進食人士出現腸胃不適、嘔吐及肚瀉等食物中毒徵狀。

食安中心警告,容易受蠟樣芽孢桿菌污染的食物,多是已存放於室溫一段較長時間的食物,例如煮熟的米飯,新鮮製成再冷凍嘅豆漿、炆製嘅肉類、咖喱及盆菜等砂鍋類嘅菜式。

「炒飯綜合症」預防6招

食安中心指要避免蠟樣芽孢桿菌於食物大量增長,就要注意:

  • 食物盡量即煮即食
  • 切勿一次過煮太多食物
  • 食物如果非即煮即食,煮完之後要冷凍,應該盡量縮短食物放於室溫的時間
  • 熱食食物熱存於攝氏60度以上
  • 凍食或者要放入雪櫃嘅食物,必須盡快冷卻
  • 2小時內降溫至攝氏20度,並於隨後的4小時內由攝氏20度降溫至攝氏4度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

責任編輯:羅嘉欣